「海景第一排」創作場域,不是讓遊客躺上雙人床去看海的。床單織紋是部落故事與日常生活,其中有夫妻懷念之情,也有部落裡的花朵,都是由族人一針一線織出動人情境,深層的意義是訴說著飯店「種」在田野的反思!跨越花蓮豐濱鄉5個部落,以「好野人_慢慢走比較快」為主題,展出10組藝術家作品。創作地點都有部落專人定時定點導覽,活動專車載著旅人從花蓮車站出發,卻只要付出包含專車午餐導覽保險的600元一日遊旅費,還好我這個阿嬤帶著孫子Lucas跟上了。
目錄
森川里海濕地藝術季官網報名交通
森川里海濕地藝術季>>官網
森川里海濕地藝術季>>報名
森川里海濕地藝術季>>交通
磯崎部落-共生
藝術家:陳昌勇
編竹編織是來自港口部落阿美族人陳昌勇,從小在老人家身邊習得永遠不忘的養分。他回憶,小時候若是編錯了,長輩還會敲他一下頭,讓他留下編織的記憶。
「共生」是他以竹片、籐編織在磯崎部落創作的大型船形裝置藝術。
磯崎村有善於利用海洋資源捕魚的阿美族、噶瑪蘭族、撒奇萊雅族人,藝術家編織了漁船;帶著尾翼的長箭咻咻射出如風,代表善於授獵的布農族人。
藝術家呈現了磯崎村族人有著各自獨立,卻又緊密互聯的生存關係。
我們來時,磯崎正舉行只有男性參加的祭典,突然團員中有人舉手拍照,立即就被阻止了。這是,我們要學習的尊重。
Lucas是團體裡最小的孩子,他來看看就走到旁邊去踢碎石頭。
藍天大海烈日下,導覽的部落朋友好意開放拍照,大家就輪流在小水滴的眼淚上,留下到此一遊的紀念照。
復興部落-蓆地
藝術家:陳豪毅
聽說,過去家家戶戶都有幾張取自大自然的黃藤編織的大張地蓆,做為曬穀甚至殺豬的生活用途。後來水泥普遍拿來曬穀,農耕卻也減少了。
工藝文化的傳承觀念再起時,打包帶就成了最方便學習編織技巧的素材了。我們看到地蓆上有許多不同編法,族人的巧手與善於編織,都是原民文化天生的基因。
我們的大巴專車開到復興部落的下方路邊,再由部落青年接駁上山。看了地蓆創作後,進到一間舖子,被招待了冰涼的小油菊花茶,生活編織的器皿藤籃更是美麗的無與倫比。
新社部落-海景第一排
藝術家:蔡佳吟/黃啟軒
導覽員看到賣農地的牌子,非常感嘆地說,現在很多人不務農了,田裡荒廢了就想賣,而商人買來蓋房子,是一種文化的拉扯。
森川里海濕地藝術季就是一種心情思想上的交流。就像主題的「好野人」,不是我們定義中的有錢人。部落族人「靠山吃山、靠海吃海」的富足和都市現代人的富足,有很大差異的價值觀。
其實,我對於這點並不瞭解。都市人遠離塵囂,都想舒服地躺在海景房裡,走出房間就有大海的療癒。這跟原民的生活樣貌,其中的理解是天壤之別吧!
新社部落-岩棺不是棺
藝術家:許家維
新社部落裡的香蕉絲編織布上繡有QR code,掃描後結合影像說故事,讓我們對於在新社半山坡梯田發現的岩棺,卻不是當做棺的考古有了認識,還結合貓公部落的彈弓隊演出,創作了岩棺音樂故事的影片。
Lucas和阿嬤的旅行
森川里海濕地藝術季回來,Lucas在田野溪畔奔馳,也記住了5個部落名字,原民生活對於都市孩子變成真實的記憶了。
No Comments